从“省队”到“国家队”!解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江门样本”
从2023年成为广东在全国率先启动的14个省级试点城市之一,到今年迈进国家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行列,江门这座广东传统制造业基地,正以其独特的转型路径和标杆效应,成为观察广东“链式改造”的窗口之一。
近年来,江门已累计推动超过2000家规上工业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培育了12个国家级、26个省级、131个市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项目或案例。从“省队”到“国家队”,下面就让我们来解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江门样本”。
几年前,面对外部市场变化以及内部管理成本上升带来的双重挑战,江门市新会区新华胶丝厂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华胶丝厂”)通过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举办的一场政策宣讲会,成功与本地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建立联系,并合作搭建起新会区首套应用于生产环节的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在实现节能降耗的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进一步开拓了市场。
曾经是传统工厂的新华胶丝厂,现已实现纤细胶丝的“一条龙”式生产。数字化转型升级,让企业每年可节省逾百万元成本,产品不良率降低3%。这一案例,还成功入选了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企业上云典型案例名单。
新华胶丝厂的变化,是近年来江门大多数中小企业升级破局的写照。这背后,与江门构建完善的数字化转型生态关系密切。
2018年,我市印发《江门市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工作方案》,开云电竞并于同年成立江门市工业互联网联盟,成为广东首个地级市工业互联网联盟,并着手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推动更多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
2021年实施“工业振兴”工程以来,江门提出大力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改造工程,打造广东制造业数字化改造示范市,每年安排工业互联网发展专项资金2000万元,支持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对符合条件的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项目、产业集群试点等给予补贴,还从平台搭建、人才培育、产品服务等方面发力,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创造条件。
经过多年的布局推进,目前江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产业生态供给资源池入池服务商累计已达166家、重点推广产品累计达343项,产品服务行业涵盖了全市重点打造的15条产业链,并优选428款“小快轻准”产品供企业选择使用。2024年,江门入选省“地方政府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地市优秀案例,全省仅3个地市获此殊荣。
江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加速推进与突破,本质上得益于“体系化生态布局”的先发优势,超前于企业个体需求的生态构建,既为传统企业实现数字化提供“桥梁”,更为因地制宜探索数字化转型“江门方案”打下了根基。
金属制品产业是江门传统优势产业之一,新会区司前镇更是广东省三大不锈钢生产基地之一。但随着互联网、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传统生产方式导致企业间信息割裂,制约了产业链就近协作与资源高效配置,成为产业发展的一大制约。
近年来,江门依托数字化转型生态配套,逐渐走出了一条“链式改造”特色路径:依托产业链工作机制,发挥“链长制”优势,引领产业“链式”数字化转型,金属制品产业链就是最早的“试验田”之一。
“当时,很多中小企业没有这么多的前期改造投入资金,为了减轻他们的成本压力,我们搭建了一个适配中小企业低成本、模块化转型平台,企业前期可以通过平台进行数字化管理转型。”广东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咨询委员会专家、广东明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余杰昌回忆道。
项目启动后,越来越多企业加入进来。通过设备数据采集与实时监控,产业集群项目内企业生产损耗平均降低16%,核心设备生产效率平均提升22%,人均生产效率提升21%。与此同时,平台打通上下游企业数据壁垒,实现订单、物流、质检等环节的协同管理,产业集群项目内企业订单交付周期平均缩短21%,生产流程内库存下降31%。
近年来,江门推动五金不锈钢、造纸、摩托车、小家电、新一代信息技术五个产业集群实施“链式改造”取得显著成效,金属制品产业链、造纸产业链转型案例先后入选2022年、2023年全国中小企业“链式”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
特别是“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江门创新提出“八镇联动”,大力推动镇域经济发展壮大,也以数字化转型推动工业企业协同发展为抓手,探索镇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新路径,以“链式改造”助力镇域产业融合发展。
八镇(新会大泽与司前、台山大江与水步、开平水口与月山、鹤山共和与址山)均为江门市传统工业重镇。近年来,结合八镇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江门创新“纵向贯通+横向联动”双轨转型模式,纵向实现“链式转型”,加速上下游产业融合;横向牵引带动集群同类企业抱团转型,节约成本。
目前,来自八镇的数字化改造项目在江门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项目中占比超40%,在市工业互联网专项资金扶持产业集群中占比近30%。
今年初,江门提出要以创建大湾区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为契机,结合做强省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大型产业集聚区,对接支持服务澳门产业多元化、香港再工业化,着力建设国家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三甲医院”和特色产业发展高地,吸引国内外更多传统产业企业在江门转型升级、集聚发展、积厚成势。
从新的蓝图来看,江门想做的不仅是让自身传统产业冲出中低端、抢占制高点、制胜新赛道,更在于利用自身基础和优势,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一个产业转型、发展的平台。
江门作为广东传统制造业基地,是广东全部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的布局城市之一,拥有全省新一轮布局面积最大、可连片大规模开发的大型产业集聚区,产业基础扎实,特别是摩托车、造纸、小家电、五金不锈钢等传统优势产业,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据着重要位置。
当前,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正加速赋能传统制造业,随着近年来江门不断完善数字化转型生态以及“链式改造”的深入推进,江门更有能力成为传统产业蝶变升级的“创新试验场”。
今年3月,广东永锢电子机械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永锢电子”)与中国电信江门分公司、广东明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同签署了“工业+DeepSeek”数字化转型项目合作协议,在江门率先探索中小企业“人工智能+”转型升级,将基于DeepSeek技术通过本地化部署,支撑企业运用人工智能建立知识库,推动智能生产效能提升、供应链全链条优化。
“我认为转型的下一个阶段,就是利用前期的改造积累,再通过人工智能进行赋能,最终打造出‘企业智能体’,形成数字化、智能化的高柔性工厂。”永锢电子创始人蒋华君对于在江门实现这一跨越式改变充满信心,称“江门有这个土壤”。
去年12月,江门市智算中心正式揭牌,这是粤港澳大湾区首个通过国际T3+认证的超大型数据中心,智能算力规模超1900P,将打造大湾区乃至全国领先的智算产业基地,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等提供重要的算力支撑。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我市将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机遇,鼓励服务商引入DeepSeek等AI大模型,通过智能分析、流程优化及决策支持,驱动数据整合与业务创新,推动江门更多企业从数字化基础应用向智能化高阶体系跨越升级。
江门的探索,不仅是一次产业竞争力的重塑,更是对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生动诠释。这场始于制造、成于数字的变革,正在证明,江门正加速在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赛道上,实现“从试点到示范,从跟跑到领跑”的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