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企业数字化转型之道(值得收藏)
数字化转型是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以业务场景为驱动实现数物融合,敏捷地为业务创新提供跨组织、跨部门的端到端数据流,在“
从传统的出租车到现代的滴滴出行就是一个典型的数字化转型场景,数字化转型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三个本质特征。
数字化是指将对象、过程、规则映射为0和1的数据信息,通过采集、传输、存储、模拟在数字世界中再现物理世界的原型。
网络化是指通过 ICT 技术将不同地点的各类信息终端连接起来实现相互通信,信息实时共享。
智能化是指事物在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支持下,所具有的能动地满足人的各种需求的属性。
数字化将事物解构为 0 和 1 的数字信息进行采集、传递和重组,通过颗粒化解构和智慧化重组,人类在数字世界里第一次实现了以上帝视角对事物的创造。“数据+算法+算力”使人类从试验创新跃升为模拟创新,人类社会由此进入了全新时代。
数字化是为业务场景提供实时、按需、在线、自助、社交化(ROADS)的数据支持。打破职能边界、驱动创新、服务于场景是对数字化转型的根本要求。
在滴滴出行场景中,通过数字化使数据在服务受理、车辆调度、设计(路线规划)财务、风控、售后等多个职能自动流转,实现了 3000 万日单量的业务自动运营。
某企业已全面导入了CRM、ERP、PLM、MES、OA等功能系统,也实现了系统间互联互通,该企业是否实现了数字化转型?
如果上述功能系统不能实现端到端的数据拉通,形成数据资产并驱动业务创新;不能快速响应业务创新场景需求搭建端到端业务系统,则该企业只能算是实现了信息化,还在数字化建设的路上。
以物联网、云计算、边缘计算、开云电竞网人工智能、数字孪生、低代码等为代表的智能技术群叠加升级的“核聚变”正在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一个全面感知、可靠传输、智能处理、精准决策的万物智联时代。商业系统也将变得越来越复杂,传统的 IT 架构与商业系统复杂性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需要通过数字化转型构建新的数字基础设施。
技术革命使社会环境快速数字化,给企业价值创新方式、价值评价标准带了颠覆性的变化。
消费场景正高度数字化,企业与用户的触点从线下变为全渠道,从购买接触延伸到客户的全生命周期。消费者主权意识上升,需求更个性化和客制化,这也迫使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建立跨场景全域获客、全域洞察、客户价值运营的能力。
硬件通用化、软件可升级,软件定义一切。产品从硬件向智能互联转变;客户从购买产品向购买不断升级的服务体验转变;竞争焦点从单一产品向共享、场景、生态转变。
数字化时代产品智能互联的发展趋势彻底打破了行业原有的边界,企业从行业内竞争演变为替代式、颠覆式降维打击的跨界竞争。例如手机对数码相机的替代式竞争;共享单车对自行车产业链的颠覆式影响。
2015年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其中促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基本方针之一,自此中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推动着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是以新的信息技术为支点,对业务、商业模式和管理的深度变革和重构。转型需以总体规划为指引,识别出最重要、最紧迫的业务场景实施转型,例如:
同时,数字化转型需根据企业数字化成熟度分步推进,例如上述图中所述,美的集团围绕“双智”转型战略,历时十年从自动化,经信息化,最终完成数字化转型。
本文结合 20 余年企业战略规划和组织变革咨询经验,积极探索、践行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理论和方法,提炼出一套企业数字化转型规划架构和实施方法。
数字化转型是企业总体战略的组成部分,必须以企业发展战略为指引,聚焦于企业价值定位为战略实现建立数字化支撑。
使命、愿景阐明了企业因何而存在,明确了企业的发展目标和主航道。企业沿着主航道的价值定位、业务模式是企业战略制定的核心内容。
数字化时代一切都在被重新定义,技术快速创新并普及。同时,数字化极大地扩展了事物之间的关联范围,传统维度下的核心竞争力很有可能在新的多维环境下优势归零。快速、多维使企业面临空前复杂、多变的环境。
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沿着工业化时代的旧地图,找不到数字化时代的新大陆,数字化时代企业需要建立新的战略认知架构。
业务场景是企业与客户、合作伙伴的连接器;是从客户/用户视角以价值实现为主线,对人、事、物等场景要素的集成;是企业价值定位的细化和情景化呈现强调跨部门、跨功能的业务协同,有别于传统的职能型战略分解。
数字化旅程是一种业务场景设计方法,是指从体验者角度端到端穿越完整场景过程,体验全部流程和完成所有线上、线下操作步骤的过程。数字化旅程的重点是探寻数字化热点,发现价值提升突破口,实现跨部门、线上线下的无缝衔接。
一方面,企业的战略定位不同会有不同的典型业务场景,企业需要通过数字化旅程等设计方法进行个性化场景设计。
另一方面,在相同时代背景下的企业数字化转型在转型方向及业务场景上也有一定的共性,其中,密切客户沟通、优化业务运营、转型产品服务是目前三个比较主要的企业数字化转型方向及场景。
中国消费互联网全球领先,消费场景的高度数字化使消费者主权起,消费的个性化、场景化、实时化、互动化特点日益突出。
企业竞争的焦点正从关注质量、成本向着洞察消费者需求、提升消费体验转变企业需从产品生产者升级为客户运营者,在客户全生命周期持续保持与客户密切交互和服务。
企业可通过客户参与、职能整合、数据驱动、技术驱动四个方面密切客户沟通建立以消费者经营为核心的 C2B 精准营销及服务系统。
数字化驱动的客户密切沟通的核心要素是通过“触点”+“数据”对客户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
数字技术给企业自身的发展和创新也带来了新的机遇。企业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打破传统的组织壁垒和信息孤岛,实现全价值链、全寿期范围内的数据可视、洞察和追溯,从而改善现状并推动建立新的业务及运营模式,助企业实现提质、降本、增效等价值。
优化业务运营的核心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建立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与全价值链的数字化主线,构建数物融合、贯通产品研发、制造、营销、运营和服务等各环节的数字化数据流,为企业各个层面提供实时的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
数字主线面向企业业务应用,解决的是“在正确的时间,将正确的信息传递给正确的人或系统”,突出体现以下两点:
数物融合:汇聚来自物理世界中的产品、设备和人等信息及数字世界中的各种产品数据,并通过信息模型实现数物融合;
业务融合:面向前端业务应用,重新编排业务流程,快速构建跨部门、跨系统的端到端业务应用。
新一代产品内置传感器、处理器和软件,并与互联网相连,产品数据和应用程序在产品云中储存并运行。海量产品运行数据让产品的功能和效能都大大提升,数据分析和增值服务等新的服务随之会诞生,这将重塑现有的价值链,进而引发生产效率的再次大规模提升。
智能互联产品具有可监测、可控制、可优化的特征,这些特征推动了企业从产品生产向产品服务的转型。
企业在明确了战略目标和数字化转型方向,清晰定义业务场景后,需要根据业务场景需求从业务架构、组织体系、开云电竞网人力资源建设三个方面建立支撑战略落实的业务体系。
业务架构是基于战略定位及业务场景决定企业各组织功能如何运转的工具,宏观层面的企业战略需要通过业务架构来进行分解,从战略范畴落实到战术范畴。日常运作的组织、流程、IT系统都应该是在业务架构指导下运转的。
通过业务组件化把企业的产品、销售、采购、生产、财务等业务功能转变为业务模块,通过企业功能组件化的方式(如低代码平台)对企业进行重新定义和组合,直观地显示出企业的业务蓝图,下图是制造企业的一个基本业务组件框架示意图:
业务组件是企业架构设计中的基础性工作,清晰定义组件的价值、活动、资源考核、IT 支持等信息可给后续的流程、组织、分布模式、IT 系统等的设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业务组件是独立的业务模块,具有功能高内聚松耦合、数据标准化的特点,组件可以由企业自己完成,或者由合作伙伴完成。企业组件化的过程也是内部和外部专业化的过程,企业可以通过组件化建立价值网络,重复利用外部资源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分析哪些组件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哪些组件可在行业内共享确定组件的内外作分工。
通过客户接触频繁程度和作业量两个维度,对企业的业务组件进行评估,确定哪些组件可以集中,哪些组件需要分散处理;哪些组件需要专业化、哪些组件需要自动化处理。
根据确定的组件架构,将组件化与流程设计相结合,打破部门的界限,通过组件化为企业建立一个整合分享的流程体系,最终实现流程的透明化,标准化,体系化,稳定化以及可考核化。
数字化使跨越企业边界的大规模协作成为了可能。当越来越多的业务流程在网上运行,数字化使企业和外部市场的交易、协同成本大幅下降,带来的结果是“公 司”的边界也因此而松动,公司中很多商业流程正在大量地向市场外移,研发、设计、制造等很多商业环节,都出现了一种突破企业封闭边界的趋势。
平台的出现,进一步破除了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边界,使得组织液态化,”自由组合、自由流动”成为趋势。由上级指挥的生产变少了,内外部的交易活动变多了,部门的边界已不清晰,组织成员长期处于共同创业状态,随时随着组织目标的变化而变化。
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数字化人才结构性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企业必须重视数字化人才发展能力的建设。
加速数字化人才发展的破局之道是围绕客户需求,链接工作场景和职业生涯发展充分应用数字化技术,打造开放、共享的人才发展新环境。
数字化时代高速的业务发展,灵活的业务流程处理,动态多变的组织架构,低成本的运营要求构成了中国企业差异化竞争的核心内涵,因此,企业需要构建一个支撑转型的数字化平台。
根据不同业务场景提供个性化应用功能,满足不同角色对象在企业经营运营活动中所需的随时随地接入使用数字化系统的需要,丰富业务场景,提升用户体验。
业务能力共性提取,形成数字化服务接口,业务流程灵活编扫,支持业务敏捷与创新。
全量数据采集汇聚、全域数据融合,全维数据智能分析,洞察业务内在规律,提供决策支持。
以组件化框架承载,按需引入大数据、物联网、AR/VR 等新技术,技术架构易扩展,技术元素易集成,技术能力易调用。
智能终端、网络连接、计算視诸资源云化,共享复用,资源弹性高效管理。最终,通过企业通过数字化平台构建实现从信息化向数字化升级。
业务中台将企业的业务规则、流程、逻辑进行抽象并整合封装成微服务、组件等前台友好的可复用共享的能力,将业务数据化,实现业务在线化,提高整体业务的灵活性和响应速度,实现后台资源到前台敏捷复用能力的转化。业务中台承载了企业所有的通用业务,每个微服务代表了一项业务能力。
业务中台的建设让企业回归 SOA 的本质,为前台提供不同业务需求的支持,赋予业务快速孵化、创新和试错能力。升级迭代可以以微服务为颗粒度展开,更为高效。
数据中台从后台及业务中台将数据汇入,进行数据的共享融合、组织处理、建模分析、管理治理和服务应用,统一数据标准口径,(比如织信低代码平台)支持以 API 的方式提供服务,是综合性数据能力平台。数据中台为前台业务部门提供决策快速响应、精细化运营及应用支撑等,让数据业务化,避免“数据孤岛”的出现,提升业务效率,更好地驱动业务发展和创新。
数据中台包含数仓体系、数据服务集等,是一套数据运营机制,加速从数据到数据资产的价值转变,决策模式由“经验驱动”向“分析驱动”转变。
业务中台、数据中台为业务而生以服务的形式快速敏捷地响应业务变化。业务中台需要微服务、云原生、分布式事务体系支撑,并设计业务模型和微服务边界最终形成业务单元:数据中台引入多终端、多形态数据,采用数据分层架构模式,同时需要指标管理、数据服务、元数据管理等一系列的数据管理技术做支撑。
因此,在整个技术构架上就需要考虑可拓展性、敏捷性、轻量化,并注重与前台的交互,灵活地通过服务编排实现应用功能,满足前台需求。因此数字中台融合分布式、微服务、容器云、DevOps、大数据处理及高可用高性能高并发架构遵循“高内聚、松耦合”设计原则。
我国历经近 30 年的信息化建设,多数企业已完成了ERP、CRM、PLM、OA等信息系统导入,企业从信息化向数字化的转型升级既要建立起满足业务转型要求的数字化平台,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已有信息系统的作用,保护好已有投资。企业可以基于前、中、后台的分层架构思想,根据其功能定位及目前信息化程度制定数字化平台建设方案。
前台建设的重点是基于新的技术平台(如织信低代码平台)通过面向企业前端提供 APP 化业务应用快速响应业务创新,支撑综合应用的敏捷开发。基于中台提供的模块化业务功能,面向特定应用场景使得企业员工可以随时随地安全访问相关数据开展工作,以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用户体验。
中台是企业形成差异化,体现竞争优势的核心所在,是数字化平台建设的重点。在数字化平台中,中台不再依赖于传统的 IT 系统,需要基于新的技术平台(如织信低代码平台)根据业务所需建立模型、聚合和治理跨域数据形成数字主线,将功能和数据抽象封装成服务,实现数据和业务的高度融合,以敏捷响应前端应用和业务需求。
可以将现有 ERP、MES 等系统下沉为后台,发挥其成熟、稳定、满足企业特定需求等特点,做好业务运行、数据记录等高频、稳定类业务的管理为中台提供业务数据。应用 IOT 技术强化现场数据和跨企业供应链数据的采集及集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