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入推进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和信息化转型,既要依托数字技术赋能文化创新发展,也要健全完善文化数字化、信息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大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近期出版的《求是》杂志发表重要文章《加快建设文化强国》强调:“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用互联网思维和信息技术改进文化创作生产流程,推动‘硬件’和‘软件’全面升级,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这一重要论述为数字时代的文化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深入推进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和信息化转型,既要依托数字技术赋能文化创新发展,也要健全完善文化数字化、信息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推进文化数字化新基建和文化数据体系建设。文化资源的系统性梳理和活化利用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命题。建设国家文物资源大数据库,强化技术支撑,引导社会参与。一要加强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转化。通过3D扫描、数字建模等技术对脆弱文物等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高精度数字化采集和存储,建立永久性数字档案。民间戏曲、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通过影像记录、动作捕捉等技术完整留存其表演过程和核心技艺。数字化保护不仅能有效抵御自然侵蚀和人为损毁风险,其生成的高质量文化数据资产,更成为学术研究、教育传播、创意开发的源头活水,是文化遗产实现可持续传承和发展的保障。二要构建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构建系统化、标准化的文化数据库是整合文化资源的基础。首要任务是对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新型数字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性普查、规范化著录和标准化编码,打破资源孤岛。有机整合数据,建立统一权威的资源目录,实现资源的高效汇聚和精准定位。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海量文化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知识关联。三要促进文化资源数字化的开放共享。积极搭建高质量数字化平台,推动文化资源向公众、学界和产业界开放共享。降低公众接触、研究、利用优质文化资源的门槛。Kaiyun电竞推动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高校及研究机构间建立数据共享协议和协作机制,实现安全可控的跨机构资源互联互通,构建全国性文化资源网络。为文化创意、文旅融合、数字出版、教育研学等产业提供丰富素材和灵感源泉。
打造文化数字化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场景。推动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应用,深化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和协作,构建文化数字化新生态。一是数字赋能激活传统文化的新生命。数字技术正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重要引擎。敦煌壁画借助虚拟现实技术,从洞窟走向数字展厅,实现“一眼千年”的震撼体验;故宫文物实现智能修复和数字化展示,让沉睡的文物重焕生机。数字技术不仅攻克了保护难题,突破了时空限制,更创造了全新文化体验方式,实现了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并重塑传播路径,构建古今对话新范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延展。二是数字驱动催生文化发展新业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数字技术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可再创的活态资产,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正在催生“新质生产力”。要大力推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创新文化消费模式,建设数字化应用场景。催生沉浸式体验、数字文博等新业态,丰富文化产品供给,推动文化与旅游、教育、体育等领域的融合发展。三是数字传播拓展文化传播新场域。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聚焦时代主题,创新表达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创造出更多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化产品,提升文化软实力。促进跨界合作,构建开放、共享的产业生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国际影响力。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对外文化传播创新正逐步深入,中华文化正以更富时代感的数字表达走向世界。
健全完善文化数字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强对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和信息化转型的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一要完善文化数据库全链条安全保障机制。安全性和合法性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石,要建立健全制度筑基和技术护航的双重保障机制。完善数字版权登记和溯源制度,有效解决确权难题。制定网络数字文化产品创作、传播和服务的标准规范,明晰权责边界;健全侵权监测和快速响应机制,维护市场秩序。部署隐私计算和动态加密技术,实现跨机构数据协同开发中的“可用不可见”。构建覆盖数据采集、存储、传输、利用全生命周期的技术防护网。二要强化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协同治理机制。破解“信息孤岛”,关键在于构建政府引导、多方参与、高效协同的治理生态,形成协同治理的强大合力。搭建文化数据开放平台,推动博物馆、档案馆等机构的数字资源互联互通,引导文创企业开发衍生应用。创新“场景驱动”合作模式,通过文化遗产数字化、智慧文旅等标杆项目,形成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落地的一体集成。三要优化数字文化高水平人才培养机制。围绕懂文化、精技术、善应用的复合型能力需求,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设立文化遗产数字化、数字版权管理等交叉学科,强化三维建模、数据挖掘等实践技能培养。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通过数字文博修复、虚拟展陈设计等项目化教学衔接产业需求。建立健全数字文化职业能力认证标准,在数字修复师等新兴领域培育能工巧匠,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
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大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