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基业:数字化转型的认知深度决定了发展高度
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不可逆转之势,在帮助客户降本增效、创造价值以及商业模式创新上,其影响深远且具有多方面意义。
今天,我主要通过一些案例,从制造业的精细化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出发,跟大家分享一些数字化转型的观点。
信息化时代的标志性产物如ERP系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企业运营的透明化和可视化,但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全面性仍有限。
数字化转型则是利用新兴技术彻底重构业务流程和生产关系,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标准化和透明化。
更重要的是,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支撑业务,而是重新定义业务,将产品与服务、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彻底重构。
在这个过程中,新兴数字技术成为了业务的核心和实现手段。数据不只是生产要素,也是最有价值的资产。
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在于组织变革,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组织架构,实现扁平化、平台化和生态化。
这种变革要求企业不仅要有洞察用户的手段,而且要将这些洞察转化为组织能力,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创造新的产品和服务。
数字化转型的理念是以赋能为目的,不仅对内赋能员工,提升工作效率和客户满意度,也对外赋能客户,深入洞察客户需求,创造新的价值。
企业需要从传统的基于职能条块划分的金字塔型组织转变为“倒三角型”的平台型组织,以应对市场的快速变化和创新需求。
从标准化到精细化,再到自动化和数智化,企业数字化转型最终要实现数据驱动的管理决策。
换句话说,数字技术重构的不仅是生产力,更重要的是组织本身,以及生产关系。
现实中常见的情况是,研发与销售部门之间的冲突导致产品设计与市场需求脱节。
企业应当重构组织架构,在前端形成一个协同工作的“铁三角”模式,即设计、研发和销售紧密结合,共同对产品负责。
这个转变的目的是将客户洞察放在首位,并将拉动制造、交付、供应链和客户服务等相对标准化的职能,将后者打造成赋能平台。
这样的平台型组织既能保障标准化所能带来的效率,又能保持个性化服务的灵活性,确保企业在设计、研发和销售过程中始终贴近客户需求。
海尔集团等很多领先企业,都是通过倒置的组织结构,将客户置于最顶端,从组织架构上实现“客户是上帝”的理念。
这种模式与传统的科层制度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往往以老板或上级为中心,而非客户。
在当今市场环境下,以客户为中心的模式更能适应市场变化,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可以通过建立标准化平台来实现这一转变,比如多种为前端赋能的服务平台,包括供应链管理平台,形成内部市场。
这些服务平台通过服务质量、响应速度和交货及时性来吸引来自前端订单,从而提升自身的业绩。
如果内部市场无法满足需求,前端也可以通过外部采购来确保客户的服务质量和效率。
当前,AI大模型成为颠覆性力量,人工智能和低代码的浪潮席卷而来,每个人都有潜力成为数据分析师或流程设计师。
海量业务数据的沉淀,使得流程透明可视,企业可以进行流程再造,去除冗余环节,优化组织结构等。
通过组织变革保障客户是真正的上帝,让听得到炮火的人呼唤炮火,通过数字化转型和组织结构的创新,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友达光电(苏州)内生式、精细化、全方位、可持续的数字化转型特别有启发意义。
他们没有依赖互联网大厂,而是靠自己的力量一步一步地进行员工转型和培训,做得非常精细。
在工厂制造业的转型中,不仅仅是生产线,连后台的职能部门也进行了全方位的转型。
例如,人力资源部门的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单点的改变,而是覆盖了“选育用留”全过程的数字化。
在信息化过程中,ERP、CRM等系统都是遵循相对标准化流程,被认为是行业最佳实践。
随着数字化转型的加速,低代码平台已经成为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一个重要工具。
低代码平台的出现,可以适当填补传统软件开发模式的局限性,与前端应用协同工作,提升效率。
通过低代码平台,企业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系统变得更敏捷、对业务变化快速反应,替代一些传统系统。
例如,在钉钉平台上,我们可以看到丰富的低代码应用,至少几十款面向不同行业特征的CRM系统,这些系统不仅能够适应不同行业的需求,还能实现与其他主流应用软件包之间的互联互通。
虽然目前还不清楚低代码是否会完全替代传统软件,但我们可以先从解决企业现有痛点开始,去逐步探索低代码的潜力。
但需要注意的是,低代码平台可能在处理高频数据时存在局限性,需要进行更多的探索。
我们鼓励企业积极尝试使用低代码平台,全面开发,全民做数据自助服务。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应该从业务刚需和痛点切入,尝试创造更多价值。
数字化转型是一场马拉松长跑,就像西门子等公司一样,数字化转型已经进行了20年,必须通过业务主导和持续改进来实现。
此外,友达的人工智能应用,也是从一个简单场景开始,逐渐创建了数百个应用场景,实现了可持续的数字化转型。
例如在服务客户如苹果、华为等高端客户时,企业必须具备数字化的能力,以满足客户对自动采集的产品质量、设备状态和库存数据的要求。
随着招工难度的增加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企业需要通过数字化手段提高效率,减少对人力的依赖。人力资源的数字化转型,就是针对企业痛点的解决方案。
例如,国产护肤品头部品牌商伽蓝通过“一盘货”的策略,实现渠道的深度整合和重构。
这使得渠道透明可视,确保每一个订单和产品的流向都在企业的掌控之中,以便实现产销一体化。
通过将代理商的库存收回集中管理,企业能够更有效地分配资源,减少中间商带来的信息不对称,实现更高效的库存周转。
这种转型不仅要求企业内部的渠道打通,还要求与代理商、零售商合作,实现共赢。
在探讨颠覆性商业模式创新时,我们必须明确商业模式的内涵,即产品与服务、组织架构、治理关系以及利益分配等方面的综合改革。
在没有能力构建自研系统的时候,企业可以通过外部合作的方式来保证数字化质量。
比如,伽蓝起初是与顺丰合作,采用其物流管理软件,实现了物流透明度的显著提升。
这种改革不仅使得每一笔订单的流向都能在系统中得到体现,而且为用户运营和用户画像的精准制定提供了条件,进而实现了数据的统一管理。
门店的线上运营转型也是这一过程的一部分,通过将客户引导至小程序下单,实现了数字化下单的大幅度提升。
这种模式的转变,类似于银行业的自我革新,从传统柜台服务转向引导客户使用移动应用程序,最终实现自身业务的数字化转型。
在物流方面,伽蓝通过将代理商的170多个仓库的分散管理转变为14个集中仓库的模式,即便在疫情高峰期间,迦蓝仍能保持稳定运营,显示出系统的弹性和效率。
这种变革需要第三方物流系统的和数据中台的技术支持,最终实现了前端零售商、代理商与内部运营的数字化一体化。
在这过程中,企业需要的可能是一个生态系统,其中包括技术如边缘计算、端计算等,以及管理和方法论的赋能。
伽蓝是从最初的顺丰物流系统开始,逐步过渡到自建的业务中台和数据中台,实现了订单、库存、销售政策等核心系统的数字化管理。
这种转型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改变,更涉及到组织架构的重构,以适应敏捷的全渠道运营。
最终,通过数字化转型,企业实现了库存的显著下降,Kaiyun电竞资金周转速度的提升,以及运营效率的整体提高。
这种模式的成功,不仅限于某一企业或行业,而是可以作为数字化转型的典范,为其他企业提供借鉴。
总之,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全面的改革过程,它包括了人岗匹配的优化、工作流程的数字化、质量控制的自动化,以及管理决策的数据驱动。
通过这些变革,企业能够在最科学合理的流程上从传统制造走向智能制造,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最终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和对外赋能。
内容来源:2023年12月11日,原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院长毛基业教授到访传世智慧深圳总部,围绕数字化转型的成功之道,结合企业实践案例,分享了最新论述观点。(本文已获毛基业院长教授原创发表)
作为长期深耕企业系统性变革的咨询公司,传世智慧在深度服务行业龙头企业过程中发现,许多企业正面临组织管理的现实困境。这些困境既来自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也源于内部管理模式的深层矛盾。
面对这些挑战,传世智慧集结了拥有世界500强企业15~30年管理经验的实战派专家,基于实战积累系统梳理出了影响企业发展的49个核心指标,围绕研产销供服等14大管理领域构建场景化解决方案库。